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动态 > 作文创新之“小妙招”

作文创新之“小妙招”

2013年10月17日 09:10:37 访问量:514

作文创新之“小妙招”

        文美首先在于意美,意美则基于创新美。齐白石曾这样告诫他的弟子:“学我者在,似我者死。”作文同作画一样,要做到“学”而不“似”,“生”而不“死”,关键在于角度的新、奇、怪。许多学生常为自己的作文落入俗套、千人一面而苦恼;有些家长、老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多读作文书、课外书等,但效果甚微。那么有没有通向“创新”的立竿见影的捷径呢?下面与大家来探讨几种作文创新的“小妙招”。

      一、移植间接经验

      多数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常告诫学生,写文章要真实,要写亲历的事。的确,“真实就是文章的灵魂”,可是,同龄学生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受着同类型的教育和社会、家庭的熏陶,所选的亲历材料必然相似而有限,我们又怎能责怪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呢!因而,我们不妨指导学生在真实的基础上移植间接的经验,可以超年龄,超时间,超空间……有一考生在“感悟亲情”这一主题上,撇开大家常见的家庭成员间的亲情,而把《新民晚报》中的一则“伊朗连体姐妹欲做分头手术,姐妹俩都愿意把生的希望留给对方……可不幸的是双双飞向了天堂”的报道,植入文中。读之,不由眼前一亮,不是因为小作者的语言如何出彩,而是因为他以一颗善良易感的心发现了非健康人的丰富内心:连体姐妹互爱的真情,她们渴望生命完整的勇气,她们短暂而闪亮的人生,她们义无反顾的追求……所有这些都值得同学们为之歌唱。看来,要使文章美丽动人,还得注重选材角度的创新,尤其应多涉猎一些间接的生活经验,多读多看一些使自己动情的东西,记住它,并在自己的作文中植入这些间接而新鲜的经验。

       二、感觉况味的变异

      假如源头只有死水,我们也可以用“魔术棒”点出清如许的源头活水。如果所选材料很平常,毫无创新,这时可变化感觉,写出反常的“亲历”。我班有一学生曾写了篇《当我想哭的时候》,在感觉上就反弹琵琶:当一次考试失败后,“我”本该痛哭,却忍住了泪;而当一次演讲成功或手里捧着胜利的鲜花时,应喜笑颜开,“我”却泪流满面。这看似反常的举动,也正是理智对待人生得失的集中体现,读来感受真实而有新意。这招“起死回生”之术,同学们不妨试试,定能让“铁树开花”,“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追求人物自身的不和谐美

       随着时代潮流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审美观也在不断改变。现在的人们已慢慢厌倦了和谐美,而标新立异地追求另类的不伦不类的不和谐美,表现在对时装、家具、挂件等的另类追求上。

       由此,我们可以大胆地将之迁移到作文中来。在挖掘、讽刺一些人物的性格特点时,我们可以故意把一些不和谐的东西堆放在一块儿,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唤起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如契诃夫《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挺晴朗的天气,也套上雨鞋,带着雨伞,穿着厚厚的棉大衣……这就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沙皇专制制度忠实卫道士的典型形象。

       有这么一篇新颖的作文被选登在报刊上,题目是《13岁,我却“老”了》。13岁,本是人生绚丽多彩的春季,但小作者却以一颗苍老心“慧眼识本质,荒诞落满纸,抨击来醒世”。她选取中学生日常生活中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生活片断来凸显当今中学生学习生活枯燥、紧张的现实,呼吁广大家长、老师和社会同情与关注。如其中写道:看,学校体育活动大多是让初二初三的学生慢跑步,只让我们初一的练练身子,活动活动筋骨,这不是老年人的“健康体操”吗?

      四、展现创新空间——比喻

      在日常写作中,我们不可能每篇作文都写光怪陆离的题材,这时该如何让文章脱颖而出呢?比喻的运用就可以提供一个展现创意的空间,使行文不至于太过枯燥,也能使作品不落入俗套。只要是自己想出来的,而非通用的比喻即可,它可使语句更加形象、逼真。当然,适度而贴切的比喻是作文的“利器”,但凡事要适可而止,理想的做法是一篇作文中 “布置”三五个比喻,不可运用太多,免得哗众取宠,冲淡文章的主题。

编辑:刘彦春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自学网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寨县教育科技局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