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真情教书,真心育人
——小记第二小学索映华老师
《五寨教育》创办伊始,领导即叮嘱要走进学校,贴近师生。我们理解领导的苦心,所谓走进,不是宣传,是多一个角度深一个层次的了解与认识,所谓贴近,不是树立,是呈现一种教育的情感与坚守。
今天,3月22日,我来到二小,雨雪初霁,一缕阳光照进来,周校长风趣地说:“看,你给带来了阳光!”我笑了笑走进办公室,我知道,我只是来感受温暖与明媚的。
索映华老师落坐在我的对面,似乎有点拘束,不爱说话,可能认为我是领导,其实她1995年五寨师范毕业,是我的学姐,毕业27年,坚守一线27年,现在仍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这就令人肃然,更别说她还多次获得县“模范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忻州市“优秀班主作”“教学能手”,优质课更是经常示范,引领二小的课堂教学。她说,她追求简单,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有所获;经验也没啥,只记着用真情教书,用真心育人。但谁都知道,这追求与经验的分量。
为了这份追求,她课内、课外齐发力。二小学生多是寄宿,单亲家庭的、父母在外打工的占班上的一半,多数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些“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父母亲情,有的与父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半年才联系一次。他们的父母单纯地认为让孩子吃饱穿暖,满足孩子物质的需求就可以了,忽略了孩子情感、成长的需要。为了让孩子不再有孤寂感,她将这些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名性格活泼擅长交流的小组长,她带领小组长将小组建设成温暖友爱团结积极的小集体,一起劳动,一起看书,一起活动,不让一位同学成为孤雁。她说,“教育无小事,处处是教育”,老师的真诚、无私与爱心,只会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索映华喜欢古典文学、古典诗词,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上也许多古诗文、历史故事、经典文言文,于是她就跟孩子们约定:一起背诵古诗词。她说,我不可能改变生活的一地鸡毛,但可以让它有“诗和远方”,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时,我从辛弃疾的出生、早年的经历讲起,讲到他起义反金,最后壮志难酬,临终前大呼“杀贼!杀贼!杀贼!”后人评价辛弃疾“文能挥笔震词坛,武能上马安天下!”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课后,簇拥在我身旁,问道:“老师,我们以为您只会背古诗,没想到您还知道诗人这么多故事。”我趁热打铁:“对啊,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理解诗词,越容易背下来?”“嗯嗯,我们以后也要这样记。”孩子们七嘴八舌,热情高涨。这应该就是“言传身教”。
第二组内有名男孩,叫小亮,人长得帅,脑袋灵活,性格也活泼,父母离婚似乎并没影响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去年刚升四年级,出现了上课走神的现象,眼神空洞,目光呆滞,不再积极。什么原因呢?她与小亮交谈,小亮自尊心强,不愿说。后来,索映华从侧面了解到,小亮的爷爷奶奶怕孩子大了与他们生分,要求一直和姥姥姥爷生活的小亮与他们一起生活,两家就此争论不休,没有定论,小亮只好两边轮流住。在姥姥家时,孩子穿着整洁,作业能按时完成,但一到爷爷家,不是作业完不成,就是丢三落四。小亮也纠结于两边跑,对此极为敏感。怎么办?她说,我不能刺激他的敏感,但我又必须把他带回课堂。于是,瞅准个机会说:“小亮,你知道老师喜欢你什么吗?喜欢你上课眼光明亮,炯炯有神,喜欢你思路清晰,表达流畅,你能放下包袱,轻松上课吗?”也许是“包袱”一词触及到他脆弱的心灵,他的泪夺眶而出,低着头,一言不发,两只手不停地拧着衣襟。我抚摸着他的头喃喃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几天后的一节课上,我提了一个问题,全班鸦雀无声,小亮缓缓地举起手,我示意他站起来,他回答得头头是道。我异常惊喜,同学们都激动得鼓起掌来,说:“索老师,*亮又回来了!”
听着她的讲述,我好像也置身课堂了,孩子们有索老师,何其幸矣!人们都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老师的职业就是要爱别人的孩子,这就决定了教师的伟大,何况在年复一年教育工作中,教师的爱又是当严则严,当慈则慈,如风似雨,化物无声。索映华明白,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说不定未来哪天,当她银丝染鬓,忽然会收到一个远方的来电,“索老师,我是小亮,我考上研究生了!”(本报通讯员 李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