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语言文字 > 走过秋季

走过秋季

2020年09月23日 19:04:38 访问量:330

走过秋季

石德生

暖暖的秋阳像水银一样泼洒在大地上,习习的秋风摇曳着长长的柳条,我从干净的水泥小道上走过,秋阳的温热混合着凉风的清爽摩挲着我的每一块肌肤,身体上下有一种快要融化的舒坦。我轻轻地闭上眼,用心去触摸,那种柔软通透的感觉就像婴儿躺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也像蒲公英花飘荡在空明的山谷中。哦,原来走过秋季的感受竟也这般美好,这是我在退休之前从没有体验过的。

我一边走一边看道路两边密密匝匝的秋草,它们不再像春夏一样,滚动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下闪耀离合的神光,它们直接用自己斑斓的肤色表达着它们对秋的理解。有的已经枯黄,有的依旧碧绿,还有的似乎已经忘记了白露已过,竟然还绽放着艳丽的花朵,有白色的,蓝色的,也有粉色的,——虽然朵儿并不大。我弯下腰,轻轻嗅了嗅这些小花,没想到它们也有浓郁的花香,只是在我看来它们的香味飘荡在这个季节显得有点癫狂。

欣赏这些不知名的秋草秋花,让我想起了郁达夫《故都的秋》。在众多写秋的诗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篇颂秋的佳作。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也写到了故都秋日的花草。我很喜欢文中那些用写实手法描写的秋景、秋物,更喜欢文章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平民”情绪,觉得这些内容和情感与普罗大众很接近,有亲和感。文中有一节“庭院赏秋”是这样描写的: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也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样的寻常庭院和景物,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很亲近呢?那喇叭似的牵牛花和尖细且长的秋草是不是就在小区楼下的某个角落里呢?读这样的文章是不是也会触动我们对人生的一点点情绪或感想呢?

事实上,中国的文人历来对秋就有一种特别的喜好,他们习惯于用秋的意象来表达人生的境遇和情感,尤其是离愁别绪,这是传统。比如《诗经?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雨霖铃》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些用秋来写离别相思的句子的确很美,抒发的感情也都很美,但究竟太古典了,也太伤感了,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太远,没有谁真的会把自己的生活和这些早被历史风雨剥蚀的诗句联系在一起,还是现当代作家的作品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

我自去年生病后,就离开站了一辈子的讲台,蛰居在家养病。后来身体渐好,就到离家不远的清涟公园去散步。清涟公园树木多,草也多,空气清新、润朗,是老年人休憩的好去处。去那里活动的老年人大多是退休人员,他们自己有退休金,儿女也已成家自立,每天吃好喝好就到公园来活动。爱唱的就扯着嗓子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爱跳的就扭简单的广场舞,爱打扑克的就堆在一起玩“三打二”,不论技艺高低,不管别人意见,只求自己开心。立秋以后,公园平添了几分妩媚和舒爽,去得人就更多了。一群华发颓颜的老年人映着秋阳、踏着秋草聚集在一起,很容易让人产生他们正在“走过人生秋季”的联想。

我自己也想,这些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的确也该歇歇了,溜溜公园,活动活动筋骨,不也是他们“走过人生秋季”应该有的生活方式吗?但就在前几天,我看到了另外一些老年人,他们人退休了,生活还是上班的节奏,还在忙忙碌碌为老年人、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他们就是五寨老年书画研究会的几位工作人员。

五寨老年书画研究会有一处办公室,地点在五寨师范的一栋楼上。我是应约在一个下午去拜访他们的,午后的阳光热辣辣地照耀着院子里高大的松树,在二楼研究会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研究会的两位负责人张连生老师和张桂月老师。张连生是英语老师,同事多年。张桂月是初识,原来只在微信群里有过交流。

我很惊异张桂月老师的热情和健谈。她个子不高,面目清癯,虽戴眼镜,仍遮不住炯炯有神的目光。一见面就忙不迭地给我倒水,然后就海天阔地开聊。大多是她说我听,很快我就知道了她的大概情况:中学是在五寨中学上的,高7班的,毕业于山西师大,曾在五寨县文联任副主席,当过教师,当过编辑,爱好写作,也懂养生之道,家庭和睦幸福。她说话语速快,语气斩截,完全没有一般女性“欲语又停留”的内敛,甚至还公开标榜自己是“男人性格”。她手里有个笔记本,里面写的大概是她的工作计划和想法,她反复说她想干“宏伟”的事,很需要有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听得我一惊一乍的,只有敬佩的份儿。

在一群老年人中,她一位女性,还想干大事,这不仅是精神,一定还包含哲学。

该怎样形容她呢?台湾诗人洛夫在他的散文《一朵午荷》中描写了一池秋末午后花事已残的荷,作者用朴素平淡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哲理:兴衰无非都是生命过程的的一部分,爱生命,就要爱生命的全过程。文章的结尾,作者用诗意的散句热烈地描写了那朵依然坚守在深秋的“孤荷”:在重重叠叠的荷叶掩盖中,我终于找到了一朵将谢未谢,却已冷寂无声的红莲,我惊喜得手足无措起来。这不正是去夏那挨我最近,最静,最最温柔的一朵吗?

我所生活的五寨是晋西北的一个山区小县,气候干燥寒冷,是看不到荷的,但我在水泥小道上看到的那些绽开在晚秋的野花,不是也和洛夫笔下的“一朵午荷”有着同样的生命哲学吗?它们不都是在用最灿烂的方式去走过生命的秋季吗?

完整的生命有春夏秋冬四个季,是和着宇宙节拍由盛而衰,去完成每一次生命轮回的,这个过程不存在厚此薄彼,每一个季节都是生命的欢歌!

我在心里默默地为两位张老师,为我在清涟读书会结识的老年朋友,也为清涟公园的老年朋友祈愿,愿我们以各自喜欢的方式笑着走过人生的秋季,坦坦荡荡去迎接下一个生命轮回!

附杨希存老师和李恒老师的评论。

德生:读你的作品就的品,慢慢品才能品出味来。《走过秋季》既写大自然之秋,又写人生之秋,更重要的是人生之秋。在未退休前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甚至连秋天也感觉不到。我估计你文中那些作家诗人描写秋季的段落、诗句,他们也是在“退休”后写的。文章耐读的表现就是它的哲理性,看似对秋季美景的礼赞,实则蕴含着淡淡的忧伤和无耐,四季轮回,但毕竟是秋季!

 

走过秋季赠德生

李恒

初见德生少小时,

翩翩风度尽聪灵。

眨眼之间已秋季,

两厢白发实堪怜。

 

编辑:赵东方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自学网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五寨县教育科技局 特此声明。